明朝洪武初年,武清县治自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西迁至元朝遗留的“卫帅府镇抚衙”,位今城关镇政府之东。明正德初年知县陈希文在新建的县衙外围修筑庞大的土垣,以抵御流寇和土匪;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沈文冕与专事城防的兵备副使杨大章特邀多方高士谋划筑城事宜,经报朝廷奏准后,筑以土城。这便是隆庆三年(1569)后巡抚都御史刘应节和知县段云鸿等人相继“甃砖”并多次大规模动工修缮的武清城。 阅读明、清两代武清《县治图》,可清晰看到武清县衙的照壁、正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包括后建于北城之上的镇雍楼与北极台都非常严整地坐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就是现在城关镇内的北大街。阅读1938年的武清《县城图》,又清晰看到这条北大街与小南街(现西南街)相连并笔直地伸向南城,且经勘测证实这条北大街恰是县城的东西中轴线。显然,县衙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县城的“中轴线”。
据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明嘉靖二十二年筑的土城将正德初年所筑的土垣东、北两面截去349丈(城周始为1570丈),隆庆三年将土城“甃以砖”,再次修整城周并缩减百丈(武清城周长终为1470丈)。两次“缩减”,皆是为达到北大街这条中轴线南北之“正”和东西之“中”。中轴线亦称正中线。古以正北为“子”,以正南为“午”,正中线即为子午线。这就是说,武清县衙坐落武清城的正子午线上,此与民间关于武清“子午衙门”“子午城”的流传恰恰吻合。
古为六朝皇都的紫禁城坐落于北京城的正子午线上,蕴意皇帝贵为天之骄子,理当居中;武清县衙坐落于武清城的正子午线之上,则暗寓武清命官受“天子之命”,领一方水土,牧一方子民,官府居中,统帅全县。同时也向世人昭示武清命官近民亲民,正大光明和断事公道之意。 武清孔庙始建年代现无考,但据史志记载历朝历代武清官府对孔子的礼尊之重,和对孔庙的建造规模及修缮情况看,应建于县治迁至城关后的明永乐年间。《大明御典·先师卷》称:明成祖朱棣当政22年中三次上谕地方“以律于民,治人也;以理于民,治心也。”理,即儒理、儒教。地方兴建孔庙,当是这一时期。
武清孔庙(又称文庙)和其他地方孔庙一样,为县学所在。凡入仕者,先入县学,经县试、府试、院试录考合格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方可逐级参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直至金榜题名。清光绪末废除科举制后,县学称新学。1930年武清县第一所私立中等学校,就开办于孔庙启圣祠内。
武清孔庙建置规模宏大,中轴分明,礼制完备,每年祭孔大典为武清之盛典,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神秘的泮池、巍峨的学宫、学宫南的魁星楼、神路东的文昌阁等,严谨地组合成充满中国古典式的文化建筑群,为一方之冠。
孔庙大成殿之东的启圣祠供奉孔子的父亲,之西置有名宦祠,礼尊“左祖右社”;县衙大堂前东侧设吏房、户房、礼房,西侧设兵房、刑房、工房,礼尊“左文右武”;以县衙为正,东有孔庙,西有城隍庙,礼尊“左文右武”;自南门入城,西有孔庙,东有关帝庙,礼尊“左文右武”;从东门入城,南有孔庙,北有关帝庙,礼尊“左文右武”。“左祖右社”和“左文右武”,是儒家 “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而“天”居上的儒家理念尤其突出体现。武清崇儒尊礼至深至重,不愧为“四方清明”、“崇儒兴学”、“昔贤代起”的京畿“首善之域”。 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载,“诸县俱城,独武清称壮”“城且坚,至目之为铁城“,由此可见,武清城关故城古时“铁城”之誉,确为实也。
城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武清城未遭遇大规模战争的破坏,却历经几次洪水、地震之灾。明万历三十二年的特大洪水“淹城砖至24层”;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致县城“三门俱塞,水瀑入城不能御”;清乾隆三十年,乾隆帝诏户部发帑大规模重修武清城(传为宰相刘墉驻守督修)。
巍巍铁城见证着武清的沧海桑田,自明朝洪武初年首任武清知县谢荣始,有记载的历任武清知县、县令、知事、县长多达150余人(未被记载者尚有数十人)。这些武清的“父母官”在漫长的风云变幻中,历经多少艰辛与兴衰,创造了多少显著业绩,这一切已无从说清了。
1958年前后,巍然矗立400余年的武清“铁城”,被毫无缘由地毁掉了。痛哉,悲哉!城虽毁,但这座内涵丰富并尚待继续抢救挖掘的“文化古城”,定将成为中国北方地方县城的“经典”而载入史册。
本文来自作者[宿高峰]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tzwzszyy.cn/changshi/202508-2218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宿高峰”
本文概览:明朝洪武初年,武清县治自今泗村店镇旧县村西迁至元朝遗留的“卫帅府镇抚衙”,位今城关镇政府之东。明正德初年知县陈希文在新建的县衙外围修筑庞大的土垣,以抵御流寇和土匪;嘉靖二十二年...
文章不错《武清城关的铁城的文化内涵》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