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

网上有关“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一样的,因为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后浇带

1、后浇带是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臵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是既可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

设臵后浇带的位臵、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考虑施工简便、避免应力在有防水要求的部位设臵后浇带,应考虑止水带构造;设臵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因素;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用微膨胀,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后浇带的作用

2.1、解决沉降差。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措施:(1)调压力差。主楼荷载大,采用整体基础降低土压力,并加大埋深,减用较浅的十字交叉梁基础,增加土压力,使高低层沉降接近。(2)调时间差。先施沉降基本稳定,再施工裙房,使后期沉降基本相近。(3)调标高差。经沉降计算裙房标高定得稍低,预留两者沉降差,使最后两者实际标高相一致。

2.2、减小温度收缩影响。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头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在施工建筑物中,每隔30~40米设宽度为700~1000毫米的缝,缝内钢筋采用搭接或直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后浇带保留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在此30%~40%。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但应为正温度)时,可用浇筑水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

二、变形缝

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通常沉降缝、伸缩缝和防震缝被用作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和收缩应力以及体型复杂对结构带来的危害。

1、伸缩缝

伸缩缝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臵的间隙。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臵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伸缩缝即温度缝,是在建筑物的平面尺寸较大时,为释放结构中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内力而设臵的。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设臵伸缩缝的方法,通常是采缝处设臵双墙或双柱的构造,将上部结构断开,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的宽度应符合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2、沉降缝:

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臵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当一幢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臵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在下列情况下,宜考虑设臵沉降缝:

⑴ 建筑主体结构高度悬殊,重量差别过大;

⑵ 地基不均匀;

⑶ 同一建筑结构不同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形式;

⑷ 上部结构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或结构体系的交接处。

3、防震缝

防震缝是为了避免震害,可采用设臵防震缝的办法,将平面和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分成若规则、整齐和均匀的独立结构单元。在下列情况下,宜设防震缝:

⑴ 当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时;

⑵ 房屋有较大错层时;

⑶ 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或荷载相关悬殊时;

⑷ 地基不均匀,各部分沉降相差过大时.

现行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缝

⑴ 任何情况下不能小于70mm;

⑵ 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不超过15m,可采用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⑶ 框架-剪力墙结构防震缝的最小缝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70%采用;剪力宽按前述第⑵条规定的50%采用,但不能小于70mm。

三、施工缝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施工缝是施工上用得,比如很大面积的混凝土不能一次浇完,所以前后浇得之间会有一个缝,需要做防水。施工缝一般很小,设计单位也不会进行设计,仅提供标准做法,一般由施工队提出,设计单位同意即可。

后浇带是由于建筑各部分沉降不同,所以在施工时先留出一道缝,让两部分各自沉降,到沉降完毕后再将这条缝浇注,因为是后来浇注的,所以叫后浇带。

根据工程经验,通常后浇带的间距不大于30m;浇灌混凝土的间隔时间通常在两个月以上。这里所指的后浇带是将结构构件混凝土全部临时断开的做法。

还应注意,合理设置有效的后浇带,并有可靠经验时,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不能用后浇带代替伸缩缝。

后浇带分为两种情况:1。沉降后浇带,是为了解决主体和裙房沉降不同而设置,一般要求主体封顶后浇。

2。伸缩后浇带,是为了解决超长结构的温度变形问题, (可减少施工阶段混凝土收缩,间接减少使用阶段温度收缩问题,所以不能代替伸缩缝)。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区别

1、建筑伸缩缝也称为收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向设置的一条构造缝。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关于“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幻旋]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tzwzszyy.cn/ylzx/202507-5001.html

(9)
幻旋的头像幻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幻旋的头像
    幻旋 2025年07月21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幻旋”

  • 幻旋
    幻旋 2025年07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

  • 幻旋
    用户072101 2025年07月21日

    文章不错《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设置原理是不是一样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