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
1971年,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下令海军陆战队待命,急调航母战斗群援巴。
向战区开进的印度T-55中型坦克
1971年,南亚次大陆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美苏在这场战争中分别站在巴印两边,让人仿佛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影子。限于许多档案尚未公开,对美苏涉入其中的程度说法不一,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方面最新解密的文件显示,美国在那场战争中对印度的敌意远比人们想像的强烈,甚至做好了攻击印军的准备。
对巴印从平衡到“倾斜”
在1970年之前,美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采取平衡策略,与两国都建立了盟友关系。但随着印度与苏联走得越来越近,美国开始警惕起来。1971年3月,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下令对东巴基斯坦要求自治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实行军事镇压,大量难民涌出。这一事件给了印度打击宿敌的良机,印巴局势顿时剑拔弩张。此时的美国尽量在印巴之间搞平衡,美国向巴基斯坦表示,应该以政治方式解决东巴基斯坦的自治和独立问题。7月7日,尼克松的助手基辛格在秘密访问中国途中前往新德里,一方面表示同情东巴难民给印度带来的负担,一方面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美国都将支持印度对抗来自中国的压力”。
但美国的这种平衡是有限度的,考虑到巴基斯坦在开启中美外交关系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印度向苏联的靠近,美国的天平明显向巴基斯坦倾斜。1971年7月19日,基辛格在与巴方官员谈话中说:“很显然,我们和巴基斯坦有某种特殊关系。”同一天,基辛格通过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向印度传话,希望印度不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10月9日,基辛格再次约见多勃雷宁,要求苏联阻止在印受训的4万游击队员返回东巴。
此时的印度积极为自己寻找国际支持。8月,印度与苏联签订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条约”,10月-11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访问欧美6国。但访美经历很不愉快,基辛格称那次会面是“尼克松和外国***最不幸的会见”,两人“谁都听不进去对方的意见”。尼克松希望印度保持克制,英迪拉不屑一顾,开始给尼克松上起历史课,结果下一场会见尼克松让英迪拉等了45分钟。会后,基辛格确信,印度的目标就是毁掉巴基斯坦。
抽调第七舰队威慑印度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同时在东巴多个地区向巴基斯坦发起进攻。经过两周战斗,印军占领了整个东巴基斯坦。12月3日,巴基斯坦从西边对印度发起袭击,引发全面战争。由于印军在军力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不得不有所行动。尼克松给苏联***写信呼吁:“必须在西线立即停火。如果不停火,我们将不得不认为这是针对整个巴基斯坦的侵略行为,而巴基斯坦是我们对之承担义务的友邦”。12月10日,基辛格在与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老布什和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的会谈中,明确表明美国要保证西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完整,决不能让印度彻底击败巴基斯坦。基辛格表示:“我们将派遣军舰进入该地区,并从约旦、土耳其、伊朗等地向巴基斯坦秘密转运军事援助物资。”
此前一天,华盛顿接获情报部门的报告,获悉印度计划攻入西巴境内。形势危急,华盛顿命令从第七舰队抽调力量,向孟加拉湾派遣包括航母在内的舰队,华盛顿认为这支舰队将表明美国要介入南亚冲突的决心。12月15日,美国“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和7艘驱逐舰以及一艘核动力潜艇组成第74特遣编队,进入孟加拉湾,2000名美军陆战队员也跟随舰队而来。
对于美国的军事行动,印度的解读是“核恐吓”。印度外交部最新解密的机密文件称,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下令让三支海军陆战队随时待命,以威慑印度,同时命令美国“企业”号航母瞄准印度军用设施。有关文件称,美国动员第七舰队开赴孟加拉湾,名义上是疏散美国侨民,实际上是准备攻击印度军队。当时美国虽宣布对印巴都实施军事禁运,却通过其他渠道支援巴基斯坦。“我们大使馆的评估显示,印度被(美国)贴上‘侵略者’的标签,派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是尼克松的个人决定”,“‘企业’号航母上的轰炸机得到授权,如有必要,将轰炸印军通讯设施”。
不过,事后看来,美国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起到作用。通过各方协调,在美国舰队进入孟加拉湾的第二天,战争就结束了。但美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却留下很多话题。
孟加拉湾的危险游戏
据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英迪拉·甘地主持的一次简报会上,印度海军参谋长提醒说,美国舰队正驶入孟加拉湾,但英迪拉毫无反应。海军参谋长以为总理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又重复一遍,结果被英迪拉当即打断:“将军,你第一次说我就听到了,让我们继续开会。”在场的军官全惊呆了。
美国记者、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他写的关于基辛格的传记里,对“企业”号航母向印度示威一事也有过生动记述。他写道,基辛格在处理危机时很喜欢发信号,之前中东出现危机时就曾向东地中海派遣航母,这次他绕开国防部长,命令上将祖沃特把“企业”号从越南调到孟加拉湾。问题在于,孟加拉湾有英国、苏联等国各种各样的船只往来穿梭,没人知道美国军舰跑去具体是传递什么信息。1989年,祖沃特访问印度时拜访已退休的印度海军司令,问及印度海军当时是否感到威胁,这名印度将军回答说,没有,他给舰队下的命令是,“如果碰上美国军舰,把他们的军官请来喝一杯”。
俄罗斯方面披露的文件则展示了这些轶事背后的惊险游戏。有资料显示,在印巴战争全面打响后,苏联情报部门发现,有英国军舰在靠近印度领土的海域活动,为首的是英国“鹰”号航母。为帮助友邦印度,苏联海军出动一支舰队。“我接到命令追踪英国海军,我指挥战舰在孟加拉湾做好准备,守候英国航母。”舰队指挥官弗拉基米尔·克鲁格亚科夫回忆说。为了能同英国航母抗衡,苏联又从海参崴调来巡洋舰、驱逐舰和核潜艇。见此情形,英国航母主动退却,南下直奔马达加斯加。
之后,苏联人又迎来美国航母“企业”号。据克鲁格亚科夫说,他得到命令,不能让美国舰队接近印度的军事基地,“我们包围它们,导弹瞄准‘企业’号。我们封锁海路,既不让它们去卡拉奇,也不让它们去吉大港和达卡”,“上级还命令我让潜艇浮出水面,以便美国海军或卫星看到它。这样做是为了表明,我们在印度洋拥有可使用的一切手段。”苏联海军对美国舰队的尾随追踪在印巴战争结束后仍持续了20多天。
蜀汉的安三侯和晚期四大名将,都是谁?
我国古代的王朝都是以强盛著称,周边很多的国家都对中国俯首称臣,成为藩属国。藩属国其实是一种奴隶国,尽管在主权上还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国家的各方面都在受到宗主国的约束。在每年都要向宗主国进贡大量的财物,有点像交保护费。宗主国接受财物以后,往往都会对藩属国进行赏赐,作为礼仪之邦肯定不能少。藩属国进贡一些什么贡品呢?当然是当地的一极品特产,如朝鲜进贡高丽人参,缅甸进贡玉石,泰国进贡佛宝。那么日本呢?
在古代这种朝贡体制下,古代日本在汉朝时曾向东汉光武帝刘秀进贡。可是日本使臣不懂我国的礼数,带着“两梳蕉”前见刘秀。皇帝一看日本使臣没有礼节,十分鄙视他们,赐给日本倭奴国的称谓,同时,为表示汉朝的大气量,命人铸造一枚倭奴国金印。这枚金印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上被一位农民发现。
日本使臣回去以后,到倭奴国的称谓十分窝气。只能向旁边的国家取经。日本真吃一堑,长一智,到了汉安帝时,这次朝贡送上了150个佳丽。好礼送上门,皇帝全收入后宫。皇帝收了,还对日本使臣送一些小礼意思意思。从此,日本向中国朝贡往往都会捎上日本美女。三国时,曹睿就得到日本进贡的美人6个。曹睿虽然不缺美女,但也很高兴对日本使臣进行赏赐。
那么向中国朝贡美女,日本人会觉得贵重么?其实不然,因为在男权社会中,日本的女人地位十分低下,据史料记载,日本一直也是阴盛阳衰,一个男人三妻四妾十分平常,而且日本女人一直都是温顺的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日本的文明程度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终于意识到倭奴国是一个可耻的名字,于是更名为日本。朝贡女人是对国家荣誉的践踏,所以他们改为进贡财物。
三国时期,人才荟萃,即使是实力最弱小、人才最匮乏的蜀汉政权,也同样有不少名将的出现,为了政权的稳定,边境的平安他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众所周知,提起蜀汉名将,首推五虎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除了赵云一人之外,其他四人均被刘备封为四方将军,赵云虽然是杂号将军,但在正史《三国志》中,五人合并一传,称为五虎将毫不为过。
五虎将之外,蜀汉最著名的将领莫过于两个人:一个是早期的魏延,一个是晚期的姜维,魏延是蜀汉政权出身最低,提拔最快的将领,没有之一,从刘备的部曲提拔为蜀汉的镇北将军,相当于从刘备的随从小跟班提拔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这个速度不亚于火箭提拔。
蜀汉五虎将
姜维是另一个被极速提拔的典型例子,从一个降将经过20年时间提拔为蜀汉政权全国军队总司令,这又是另一个极端,降将能被重用已经是不容易了,居然被提拔为大将军,执掌国家所有军队,这就是非常不容易了,因为信任才是将领被提拔的最优先考虑因素,其次才是能力。
魏延与姜维的能力不用怀疑,绝对是三国一流的,蜀汉政权从建立鼎盛时期,光有几个将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五虎将和魏延、姜维之外,蜀汉的名将还有不少,比如下面说到的蜀汉中期的平安三侯和蜀汉晚期的四大名将。
一、平安三侯
1、王平
王平是个传奇人物,一是他的身份,他是巴西宕渠人,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土家族人,先是随着部落首领投靠了曹操,后来又在汉中之战后投靠了刘备,成为蜀汉将领,王平虽然没读过书不认识字,但他的才能比那些读过书的人强多了,比如马谡。
王平
王平出名就是因为街亭之战,马谡作为主将,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放弃城池上山扎营,显然马谡想以攻为守,但诸葛亮给的命令是据城死守,明显马谡违抗了诸葛亮的命令,王平身为副将,一眼就看出了马谡的错误,向马谡劝谏,可是马谡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蜀军街亭大败,而王平因为早有准备,率领手下一千多士兵故布疑阵,挡住了张郃的大军。
千万不要小看王平在街亭之战中的功劳,他挡住了张郃南下祁山道的路,也就是守住了诸葛亮从陇西撤退回汉中的路,如果王平也一溃千里,那么张郃顺势南下切断祁山道,身在陇西的诸葛亮就被张郃切断了后路,成为瓮中之鳖,恐怕到时候诸葛亮能不能活着都是个问题,所以王平的功劳是很大的。
之后王平逐渐得到重用,一直到成为蜀汉镇北大将军,成为镇守蜀汉北境汉中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而兴势之战则再次成就了王平的英名,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率军10万突然南征蜀汉,镇守汉中的蜀军兵员不满3万,3万对10万是一场力量悬殊战役,可是王平此役沉着冷静,据守险要,拒敌于国门之外,大破曹爽10万大军。
王平与马谡
因此,王平是除五虎将和魏延、姜维之外蜀汉的名将,因为王平常年镇守蜀汉政权北境汉中,因此是蜀汉北方的边境守护者,平安三侯之一。
2、邓芝
邓芝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的后人,也是蜀汉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因为得到刘备的赏识被重用,因为受到诸葛亮信任而被作为出使东吴与东吴议和的使者,在刘备去世后, 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缔结了和平协议,并得到了孙权的称赞。
诸葛亮北伐时期,邓芝与赵云率领弱势兵力在箕谷牵制了魏国关中主帅曹真的数万主力大军,并与赵云成功地挡住了曹真的进攻,千万别小看这一战,要知道曹真手下是曹魏关中主力,有数万大军,而赵云与邓芝是一支疑兵,兵力不多,另外曹真如果打败了邓芝和赵云,就能顺着箕谷打进汉中,这对蜀汉将是灭顶之灾,就算是全军覆没,邓芝和赵云也要挡住曹真,否则让曹真进了汉中,诸葛亮还在陇西,将对魏军前后包围,那才是真的灾难。
邓芝
邓芝在赵云之后常年镇守江州,镇守着蜀汉政权东部的边境,还平定过涪陵国人的叛乱,守护了蜀汉东境,被称为平安三侯之一。
3、马忠
三国时期有2个马忠,这个是蜀汉的马忠,不是东吴抓住关羽的那个马忠,蜀汉马忠是巴西阆中人,也就是今天四川阆中人,也是受到刘备赏识而得以重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续用马忠,并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带着马忠。
在平定南中的战役中,马忠被任命为牂牁郡太守,在战役中立下不少功劳,独自率领一军打败叛军拿下牂牁郡,并且恩威并济治理当地,诸葛亮北伐时,又觉得马忠有才能,把马忠从南中召到汉中,协助处理军务,马忠还在汶山郡平定了作乱的羌人部落。
马忠
由于南中再次发生叛乱,马忠再次出任庲降都督,率军平定南夷及獠人的叛乱,并治理地方,很有功劳,当时蜀汉小有名气的将领张嶷都是马忠的手下,马忠在镇守南中期间还有过两次接受朝廷的使命,一次去汉中劝谏蒋琬不要从汉水北伐,另一次是留在成都,代替北上的大将军费祎处理军务,可见马忠是个多面手与不可多得的大将。
由于马忠常年镇守南中,也是在任上去世的,他是镇守南中时间最长的蜀汉将领,负责蜀汉南部边境的安全,所以也被称为平安三侯之一。
二、晚期四大名将
1、罗宪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蜀地大儒谯周的学生,从太子舍人一直做到巴东太守,镇守永安,是蜀汉晚期镇守东部边境的将领,魏国伐蜀时,永安大乱,人心惶惶,各地骚乱,罗宪斩杀作乱者,稳定军心,一意镇守永安,各司其职。
蜀汉曾向东吴求援,东吴派出盛曼前来救援,罗宪一眼就看出东吴是打着救援的旗号想占领蜀汉的地盘,因此坚决抵抗东吴,东吴军队无法前进一步,之后东吴还不死心,继续派出步协、陆抗攻打永安,罗宪坚守六个月不投降,挡住了东吴军队的进攻。
罗宪
罗宪在国家倾覆、皇帝投降之际,仍然不忘使命,坚守职责,为蜀汉以及后来的西晋政权保住了永安,让东吴无法逾越一步,客观上促进了西晋统一天下的步伐,所以罗宪不失为一代名将。
2、霍弋
霍弋荆州南郡枝江人,他的父亲是霍峻,霍峻当年随刘备进入益州攻打刘璋,被刘备派驻在葭萌城,当刘备率军攻打刘璋时,霍峻紧守葭萌城一年有余而不失,挡住了张鲁及刘璋军队的袭击,为刘备保住了战争期间益州唯一的根据地,霍峻去世后刘备亲自吊唁并留宿墓上,而霍弋就是霍峻的儿子。
霍弋经诸葛亮的培养逐渐进入蜀汉官场,最终担任永昌太守,镇守南中,多次平定南中地区的局部叛乱,263年,魏国伐蜀,霍弋多次请求率军救援,但被刘禅拒绝,蜀汉投降后,霍弋因为魏国善待刘禅也归队了后来的晋朝,还曾率军平定交址、日南、九真三郡的叛乱,这里就是今天赵南的中北部地区。
霍弋
霍弋出生将门,又是蜀汉晚期南中的守护者,也是蜀汉最后的名将之一。
3、张翼
张翼是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出身名门望族,刘备主政益州后,张翼出任江阳县县长,曾经随同刘备参与汉中之战,在汉水与赵云一起击败了曹军,最终升任蜀郡太守。
张翼后来出任庲降都督,镇守南中,张翼执法严格,铁面无私,导致当时的蛮族频频作乱,张翼多次率军平定叛乱,张翼还跟随诸葛亮北伐,后来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驻守北部过境。张翼还多次跟随姜维北伐,有胜有负,但对于北伐,张翼一直持反对意见,同时他也是蜀汉政权少见的参与了刘备、诸葛亮和姜维三人北伐战争的将领。
张翼一直活到了蜀汉灭亡的那一天,在钟会之乱中,被作乱的魏军所杀,张翼一生参与了蜀汉政权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也算是蜀汉名将了。
廖化
4、廖化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很多人都听过,就是这个廖化,算是蜀汉晚期的一大名将,从参与关羽北伐战争开始,到夷陵之战,到汉中之战,再到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廖化基本上都有参与,堪称蜀汉政权的活化石,并且廖化还有不少战功。
廖化在随姜维的北伐中,独自率军击败了魏国南安郡太守游奕,射杀了魏国广魏郡太守王赟,这是廖化一生最大的战功。公元263年魏军伐蜀时,廖化率军到阴平救援,与姜维合兵,在剑阁挡住了钟会大军,但由于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刘禅投降,廖化最终也投降了,在被魏国迁往洛阳的路上病逝了,廖化是蜀汉最后一位名将,廖化死,蜀汉亡。
本文来自作者[梅雨情歌]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tzwzszyy.cn/zhishi/202508-1687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梅雨情歌”
本文概览: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1971年,美国派航母瞄准印度,下令海军陆战队待命,急调航母战斗群援巴。向战区开进的印度T-55中型坦克1971年,南亚次大陆爆发第...
文章不错《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