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扩展资料: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百度百科-日本 (日本国)

1、简介作者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人。生于清乾隆30年,卒年不详。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三冠之家",后习幕经商,后来又以卖画为生,浪迹四海。嘉庆十三年(1808),经友人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正使齐鲲的幕客,渡海参加了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在琉球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书中记叙了他和妻子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名地的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童稚 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癞虾蟆lài há ma

怡然yí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4、掌握下列多音词。

虾 :A xiā 兴:A xīng

B há B xìng

5、辨析形似字:

毫háo 拟nǐ 怡yí 砾lì

豪háo 似sì 贻yí 烁shuò

shì 殆dài 铄shuò

6、一词多义。

之 A 助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B 代词。“昂首观之”

为 A 表被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当作。“以丛草为林”

以 A 用。“徐喷以烟”

B 把。“以虫蚁为兽”

观 A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B 看。“昂首观之”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课文研读。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工笔的艺术技巧,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这三件“趣”事并不是“物”本身有“趣”,而是人赋予了它们灵性,给予了它们生命,于是,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生灵就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亮起来,活起来了。可见“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3、文章的结构。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4):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提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怎样才能产生“物外之趣”?

①眼力强

②爱好观察

③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能发现美,认识美的人。

4、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课文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

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

(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

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

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

《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

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

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

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

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

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

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

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

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

本文来自作者[戚景山]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tzwzszyy.cn/zhishi/202508-17045.html

(13)
戚景山的头像戚景山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戚景山的头像
    戚景山 2025年08月05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戚景山”

  • 戚景山
    戚景山 2025年08月05日

    本文概览: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

  • 戚景山
    用户080508 2025年08月05日

    文章不错《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