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徐悲鸿纪念馆位置在哪里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市公园路一号,1985年7月19日奠基,1988年lO月26日建成开放。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自筹建之初,原宜兴县政府便向各地的书画家发函征集书画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和热情支持。先后有李安平、陈晓南、史公载、刘汝醴、周耀根等无偿向纪念馆捐赠了自己收藏了多年的悲鸿先生书画原作。吴作人、李可染、尹瘦石、孙其峰、关山月、沈柔坚、戴泽、沙孟海等许多著名书画家都向纪念馆赠送了自己的作品。至开馆前,纪念馆共征集到书画作品300多件,加上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悲鸿书画原作及原悲鸿书画陈列馆收藏的作品,纪念馆共拥有国画、书法、油画、水彩画、版画、雕塑、刻纸、乱针绣等各类作品500余件。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开放十余年来,接待了大批海内外观众和许多党政要人及各界名人,如-、-、-、钱伟长、邓力群、虞兆中、范曾、廖静文、王学仲、钱绍武、钱君_、吴青霞等。

除固定的陈列外,纪念馆还经常组织举办临时性的艺术展览,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徐悲鸿书画原作展》、《悲鸿故乡风情油画展》、《徐悲鸿艺术研究会会员迎春书画展》、《李奇茂画展》、《张继馨画展》、《赵冷月、范扬、吴冠南书画展》、《李味青中国画遗作展》等各类展览100余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徐悲鸿详细信息++

刘如生是谁?刘如生简介

艺舍

在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北部,有一座古建筑大厅,外观古色古香,内部设施现代化,这就是瞻园艺舍的多功能展厅。此展厅面积大约550平方米,展线长120米,展柜由入口处向两侧延伸形成环绕状,中间展柜成丁字式,外有玻璃隔尘,内有射灯照明,配以格调高雅的字画展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该展厅从1999年落成开放至今,共展出书画等各类展览展示近百次,受到广大观众和书画家们一致好评。 说起瞻园艺舍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赵朴初先生为我馆瞻园艺舍艺术沙龙亲笔题名。**表演艺术家赵丹先生、昆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古琴表演艺术家梅日强先生以及书画艺术家林散之、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赵良翰、李味青等艺术大师都先后来到瞻园雅集、泼墨挥毫,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有鉴于此,江苏国画院钱、亚、宋、魏,群贤毕至,也把一些大型艺术笔会放在瞻园举行。

瞻园艺舍在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步形成了一个高雅艺术聚会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博物馆应广大艺术家的要求,将瞻园艺舍建成一个艺术沙龙的形式,深入社会,与艺术家广交朋友,并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与支持。吴门画派的著名书画家吴养木、沙曼翁、钱持云、张继馨等也与艺舍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先后到艺舍举办个人书画展,赠送作品。湖北著名画家谷有荃、邵声朗等都成为艺舍的朋友。在南京也云集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瞻园艺舍还经常组织笔会,邀请书画界的朋友参与。

艺舍收藏有大量著名书画家的顶尖力作:其中有林散之书法狂草作品《朝辞白帝彩云间》、傅抱石《大渡河悲剧》 、俞剑华《清凉世界》、钱松嵒《江上朝暾》、陈大羽《一唱雄鸡天下白》、李味青《丹枫秋菊图》、赵良翰《梅石图》、范曾《太平军进南京》、戴敦邦《太平天国十王图》、刘继卣《金田起义》、沙曼翁《隶水轴》、吴养木《山水》、张继馨《梅鹤图》等。

瞻园艺舍不仅展示书画家的作品神韵和风采,还举办了各类、资料展等,如《龙文化艺术展》、《中国***历次代表大会展》和《中共“十五大”展》,为瞻园艺舍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益。

概况

瞻园被誉为“金陵第一园”,原系明代开国功臣徐达府邸之西圃,始建于嘉靖初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御题“瞻园”二字,取自苏东坡诗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据说乾隆对此园十分欣赏,回京后便命人在北郊长春园中仿瞻园而建“如园”。

瞻园素以假山著称,全园面积15000平方米,由三座各具风姿的假山组成了瞻园的主景,游人至此,无不流连忘返。北假山陡峭雄峙,原为600多年前明代一石山,至今仍保留明代风格。西假山蜿蜓如龙,石头犹如从土中生出,充满自然野趣。而南假山则是由刘敦桢先生设计建造于1958年,它巍峨雄壮,由1800多吨太湖石拼连而成,呈现出层次分明,自然幽深的壮丽景观。

名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要有佳峰珍石,方称得名园。若再有名人品题,或有文字镌刻载于著录的,那就愈加珍贵了。在素有“金陵第一园”之美誉的瞻园中,就有一块这样的奇石——“招鹤峰”,因其形同“如意”,又称“如意峰”。峰高3.61米,正面凿有海水纹,体态古朴。石峰上还镌有明朝中期的状元钱福、吴宽、名画家沈周等人的题诗,字迹依稀可辨。古人有诗云:“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峻秀奇特的山石耸立在静谧的玉兰院中,构成“危峰招鹤”之佳景,成为瞻园新十八景之一。不过这块奇石并非瞻园旧物,而是来自附近四福巷中的栝园。

关于栝园和这块巨峰,在《康熙江宁县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栝园在大功坊( 即今瞻园路)东巷内,本魏公东园,后归周亮工。堂前老栝两株,赵宦光题额,左峙一巨峰,沈周、吴宽、钱福皆有镌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在招鹤峰上题诗的名人。

明朝著名书画家沈周(1427-1509),是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与文征明、唐寅和仇英合称“明四家”,文征明与唐寅均曾师法沈周,得益非浅,所以以沈周居“明四家”之首。他以山水画著称,花鸟画亦有较深造诣,并能画人物。他学识渊博,诗文书画均负盛名。

状元吴宽自幼聪慧好学,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也好,年青时在乡里已负盛名。成化八年(1472年)连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东宫朱祐樘(即孝宗弘治皇帝)的老师。孝宗皇帝即位后的弘治八年(1495),擢升为吏部右侍郎。这年,吴宽母亲逝世,他赶回苏州料理丧事,在家守孝三年。按照惯例,吴宽离职后应有人补缺,但皇上不派人去补,留着空职,等吴宽回京后续任。吴宽回到京城,即转为吏部左侍郎,又侍奉东宫,做太子朱厚照(即明武宗)的老师。仕至礼部尚书。吴宽在朝廷的威望很高,受到皇上和官员的尊敬。七十高龄的吴宽因身体有病,几次要求隐退,皇帝都未同意,后死于任上。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是位书法大家,擅长正楷行草,对稍后进入书坛的祝枝山、文征明、唐寅等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个有名的藏书家,家藏古籍甚多。苏州的怡园就是吴宽当年的府第。

钱福是上海人,约1505年前后在世。少负异才,科名鼎盛。弘治庚戍(1490年)会元、状元,授翰林修撰。诗文藻丽敏妙,登第后名声煊赫。我们儿时常听父母老师教导的那首“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明日歌》就是钱福的大作。

招鹤峰上镌有这三位名人的手迹,此石历史至少应在500年以上,当为中山徐氏宅园遗存,确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栝园逐渐衰败,据史料记载,至清道光年间,园已废圮,但这块名石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20世纪90年代初,大全福巷、四福巷一带拆迁,此峰被移入瞻园。历经五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人事沧桑,昔日名石依然能屹立在名园之中,确为一大幸事。

王府之夜

“瞻园——王府之夜”是一项以明代文化艺术欣赏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其创意新颖、曲目精彩,是明代王府庭院的再现。它将灯艺、园艺、曲艺、服饰艺术的古典美与古园林的美妙夜景融为一体。

在美轮美奂的瞻园夜王府内:亭台楼阁玲珑剔透,假山湖石巍峨雄浑,碧水波光粼粼,草木青翠葳蕤……有流光溢彩的晚亭上宫廷细乐的奢华,也有曲折幽深的回廊里古埙的悠思,雾氲仙苑中,有况世奇缘“牡丹昆曲”的演绎,七彩飞瀑下,更有琵琶鸣泉的欢歌,一轮月影淡描出翩翩霓裳的飘逸……伴以一出出古典戏曲、丝竹舞乐,将明清时期的音乐、舞蹈、曲艺和服饰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绎着一个欢乐祥和的太平盛世。

刘如生是谁?

刘如生,字六如,号云海漫士,祖籍天津。1937年12月12日出生于南京东郊灵山脚下。1958年考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北京工作。2014年3月8日,乘坐的客机失联。

刘如生在京16年,工作之余,走于郑诵波、叶浅予、郭传璋、胡爽庵等前辈门下继续求教,刻苦学习国画、书法。调回南京后,又拜武中奇、赵良翰、李味青等名宿为师,不计寒暑、潜心学习。曾研习过山水、人物、走兽,近些年更独钟于花鸟,喜画藤蔓、果实,尤其擅画葡萄、梅花、牡丹。曾被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南京航空学院、市政府办公厅、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讲授书画、美术。中国书法家会会员、南京市书画院书法研究室主任、高级画师,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特聘教授,退休后被聘为南京老年书画院副院长、句容市书画院名誉院长、南京六朝书画院院长。

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飞往中国客机MH370航班,失去地面联系,据越南方面回应,该次客机发生坠落,在客机名单中出现刘如生先生大名,据悉刘如生参加了由24位中国画家组成的艺术团在吉隆坡举办“中国梦丹青颂”书画交流笔会,目前具体情况还有待各界反馈。

刘如生著作

曾出版《书画便览》、《钢笔行书课稿》、《玄武湖诗书集》、《刘如生书画作品选》、《刘如生书画集》等专著。

刘如生艺术道路,还得从小说起。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少儿时代受环境影响,对书法、绘画产生兴趣。到了中学,接触的面广了,看到的书多了,这时对音乐、文学、戏剧、体育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得一本“约翰”克利斯大多克”使我非常着迷,莎士比亚的诗剧使我爱不释手,我担任过学校乐队的指挥,郭沫若、艾青的诗我能背出多首,足球场上少不了我的身影——,以后又迷恋上了油画。但是,经过高中、大学、文革,几十年绕了一个大圈子,以后,还是又回到了书法、国画上来了。

在北京时,书法开始了比较正规的学习。我和刘炳森都是拜郑诵先先生为师,郑老是一位极有学问的老人,读书和写字是他生活的全部,他指导我学习书法。在隶书和魏碑上我下过很的大功夫。特别钟爱衡方碑、武荣碑、石门铭、张玄墓志等;行草研习二王、米芾、王铎等。当时一人独居北京,沉浸在书法之中,也未觉寂寞。这段时间的苦学,为日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行草,它能发挥我的情性。国画开始是随郭传璋老师学山水,以后又随胡爽庵先生学画虎,又相继不断的到叶浅予、吴冠中、李苦蝉老师家中求教。回想起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疯狂求学。到1974年回南京以后,书法拜师武中奇、林散之,国画投奔李味青、赵良翰二位老师,主攻花鸟画。

到了文联,我工作很卖力,由于生性热情、真诚,受到诸多同道的赞许。也被一些领导看中,委托我做些组织工作。70年代末,我受军人俱乐部王主任的委托,组织一次新春笔会,到场的有刘海粟、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武中奇、黄养辉、赵绪成等。笔会气氛热烈,十分成功。随后第二年,我又受玄武湖公园管理处高主任的委托,组织了同样的大型笔会。80年代初我又受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刘玉浦的委托,在市委第二招待所组织了空前巨大的大型笔会,到会的增加了林散之、肖娴、李亚、杨建侯、赵良翰、李味青、张正吟、罗化千等,整个组织工作有条不紊。 ( ) 而自己每次为了组织一次活动总是提前一周多就开始策划运作,场地、材料、工具、车辆、服务人员都要一一到位,而每次我都叮嘱参于服务的同志,绝不允许向画家伸手,我自己始终是以身作则。而且每次活动我都要贴纸、贴笔、贴毡子,却从无怨言。活动搞成功了,便是对我的最大安慰。在不知觉中,我成了一个无形的组织者、社会活动者。

我是一位没有权柄的普通画家,但我很同情、并且愿意尽其所能帮助一些有困难的老画家。譬如:钱松岩家原在林散之家的楼上,钱老上楼要经过林老家,很不方便。在市委二招书画家雅集前,我去联系笔会的事情,钱老向我提出要建一个外楼梯的想法。我立即向政府办公厅汇报,然后约刘玉浦主任到实地看了地形,很快就为钱老解决了这个难题。钱老高兴地要送我一张山水画,我觉得由于帮忙而获取,显得不太合适,便婉言谢绝了。1986年夏天,天气酷热,赵良翰老师独自一人在楼上哮喘,病情非常严重,恰巧我与徐大痴从深圳回来登门拜访。见此状况,我立即向曹汶院长汇报,曹院长说我们画院的能力有限,你去找武老帮帮忙。后来我请武老写了一封信给125医院杜海院长,左红开来画院车子,将赵老送到医院,按军一级的标准安排套间。为了报销,我又和曹汶院长一同去找了宣传部长、卫生局书记,说明情况,铺平了报销的渠道。李味青老先生才艺很高,书画院将去北京展出时,我向朱道平院长提出,应该邀请李老加盟,朱院长同意了。但为了名正言顺,需要办理接收李老为书画院特聘画师的手续,这一切都是我到李老家与其女婿沙澄同志联系,跑了多趟才得以落实的。后来,李老过世了,追悼会也是我请朱道平院长和我一同主持的。黄养辉老人死的比较凄惨,上级定调为因病去世。但我得知真相,心中很是不平。在追悼会前夕,我先打电话到好友赵绪成家,是他爱人小孙接的。我在电话里问明情况后,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赵院长在追悼会上对于黄老的死因最好回避,以免失言。同时,我拟写了一篇悼文,并由许多画家签名,张贴在追悼会门口。文字含蓄而悲怆,目的是寄托哀思告慰亡灵。我还多次帮助过肖老、罗老等等,不一一细说了。诸如此类,我关心老前辈和同辈或小字辈的事例还有许多。

我进书画院,是经武老鼎力举荐的。书画院当时受文联领导,曹院长看中我的工作能力,让我协助书法协会工作一段时间。此后,我便利用书法协会这个平台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了书法研习班,培养了大批的新生力量,大胆与同仁一道组织了书画家春节为群众服务,请老书画家走出家门,在群众中现场作书。继而我又组织了书画家下乡写春联,服务农民。此举引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关注,发文向全国推荐,影响甚广。工作太热情了,遭人妒忌引来一些不愉快。为回避无味的矛盾,我决心回书画院,静下心来,埋头创作。书画院每年一度的“元宵笔会”,我受曹汶和朱道平院长的委托举办的,我是积极参与者和当然的组织者,每年都搞得轰轰烈烈。

在我61岁时,便主动向朱道平院长提出退休,把书画院的空额让给年青人,回家继续从事创作。不久前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我惊讶地得知在大学时未能入党的原因。那是在中学毕业时,一位思想极左的老师凭着一份错误的材料,误判我参加了“反动小集团”,即担任了一个外校的“反动杂志”副主编。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一,这个杂志并非反动,而是文学爱好者的刊物;其二,这个刊物的主编(初中同学)曾到一中来聘请我,谈话不到10分钟,我没有同意,但他们自己内定的名单上未能将“刘如生”三个字划掉,仅此而已。于是在我的档案里,便出现了“参加过反动小集团”之类的罪名。这份黑材料,是毁灭性的,它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几十年里不知情地背上黑锅。面对如此严重的坑害,我只得无奈地惨然一笑。历史的误会并没有使我沮丧、灰心,我依然乐观而充满朝气。有人说我在同仁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想那可能是我有一股热情和办事时从无私心杂念所带来的效应。每年年初五的大型

“书画家新春笔会”的组织工作,我一直坚持了八年,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同仁们需要这样一个书画交流的平台、一个自由自在的集会。书画自古以来就有流派,观点多有分歧是很自然的,再加上利益的驱动,书画家之间的摩擦自然也就少不了,但这不是不可以协调的,这就需要有人去疏通、去联络。只有多交流,才能消除隔阂,只有搞好团结,我们才能把事业搞上去。我们每一个书画同仁,都应该为团结而努力。

虽然我已是“奔七”的人,但我喜欢新事物。在研习书画之余,我学会了开车,学会了电脑,学会了摄像和制作,生活得很充实、快乐。我喜爱在雨地里唱着歌奔走,夫人说我是一个爱唱歌、爱饮酒、爱光脚的老玩童。回首往事,有人曾经背后搞我,造了我不少的谣,我不理采不报复,以德报怨。也有人把我说的很优秀、很出色,我也诀不会自以为是,飘飘然起来。我很普通,但我很努力。谈到家庭,我的前妻俞湘清曾是一位出色的教师,苦了一辈子,病逝了。她为我生的两个儿子,都早已自立,对他们的成长我尽力了,现在由他们在游泳中学游泳,我希望他们一天天地好起来。我有一个孙子叫刘一、两个孙女叫刘佳妮、刘丹妮,其中刘一和佳妮都已长成好端端的青年了,未来是他们的。两千年元月十五日,我与小我14岁的鲍媛华结了婚,她是我的贤内助。她是市政府一名资深的老处长,为人非常朴实热情、乐于助人。朋友们经常戏称:“你把处长当司机,又把太太当小秘。”

总结我的前半生,认为上苍还是很厚爱我的。虽然有人用黑材料坑害了我,但却也有两位恩人聂光辉和武中奇极大的帮助了我,使我有了现在。我常说:“老天对我不薄,我很知足。”我有一方常用印:“上苍厚我”。总之,我的创作道路还很遥远,我愿意付出不懈的努力去进取。但我不是苦行僧,我在工作、学习之余,也要娱乐。如老友赵绪成经常讲的:“快乐每一天”。

我这次展览,得到南京书画院以及许多朋友的支持。许多亲朋好友为我这次展览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周积寅、苏位东、曹勇、言恭达、刘光夏、俞律、徐大痴、齐鸣、陆大友、李英杰、王寅生、邹宁、刘庆国、陈曙生、叶宏、汪树孝、刘琴等,书画中的印章除了我自己刻的一部分外,还有黄惇、石学鸿、李德龙、魏桐胜等好友为我治的印,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来自作者[孤烟]投稿,不代表五洲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1.tzwzszyy.cn/zhishi/202508-22171.html

(10)
孤烟的头像孤烟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孤烟的头像
    孤烟 2025年08月12日

    我是五洲号的签约作者“孤烟”

  • 孤烟
    孤烟 2025年08月12日

    本文概览: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市公园路一号,1985年7月19日奠基,1988年lO月26日建成开放。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自筹建之初,原宜兴县政府便向各地的书画家发函征集书画作品,得到...

  • 孤烟
    用户081207 2025年08月12日

    文章不错《宜兴徐悲鸿纪念馆位置在哪里》内容很有帮助